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3、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4、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5、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