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典故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像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此后人们就开始使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赠别》。据说诗人杜牧在扬州偶遇了一位十三岁左右的风尘女子张好好,临别前写了这首诗赠与她。文中描写这位柔弱美丽的女子,像二月里刚发芽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诗人所见的应该是中国土生的草豆蔻,一味中药,《图经本草》中记载:“《图经》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
二月的豆蔻像芙蓉花,微红的样子如同少女的脸,这个比喻很美,后来的人们也都开始用这个说法来形容十三岁的少女。而且豆蔻花花蕊两瓣相并,形似同心,这种外形被视为爱情的象征,称为同心蕊。
豆蔻是指年龄为13岁的女子,也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当然,古代时候的女子除了豆蔻年华,还有着别的称谓,一起来看一下。
女子在幼年时被称为髫年,也可以叫做垂髫,因为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
女子到了15岁便叫做及笄之年,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
女子到16岁便叫做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寓意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可以结婚为人妇。
女子到了20岁便叫做桃李年华,因为这个时候的女子像桃李盛开的时艳丽动人。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pīng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