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于不立规矩,不过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对于那些他始终很抗拒的规定,我不再不由分说地“强制执行”,而是找出孩子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
3、给情绪找个宣泄口。教育专家认为,很多时候,孩子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鉴于此,果果再发脾气的时候我不再责骂或体罚他。
4、寻找孩子的良好表现。表扬能间接地让孩子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果果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
5、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既然孩子处于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果果享受民主权利。
6、不处处约束。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你的标准来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
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2.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
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
3.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孩子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情感的沟通关键是要关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同龄好友。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