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创作于1601年,它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第二时期创作出的最成功的悲剧。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伊丽莎白统治末年,这是一个充满着激烈斗争的时期,现实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使莎士比亚满怀着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心。
而另一面,是封建势力的反扑,这使莎士比亚忧心忡忡。前者成为《哈姆雷特》的主题基础,后者成为这部悲剧的气氛的基调。正像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的模型”。
莎士比亚以文艺复兴时代复杂而激烈的生活内容为血肉,以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为灵魂,借用“王子复仇”故事为躯壳,创作了这部具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