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3.图2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4.“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5.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A.强调不误农时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D.重视因地制宜
6.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A.江南地区的开发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D.计算能力的提高
7.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9.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 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A.关汉卿B.李时珍C.宋应星D.曹雪芹
10.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11.图9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民族团结B.政治变革C.实业救国D. 爱国主义
12.《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1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D.倡导白话文
14.图10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15.图11为1940年徐悲鸿创作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相关故事。他当时创作该画意在
A.表达抗战必胜信心
B.普及西洋绘画技法
C.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D.提高大众审美能力
16.对图12解读正确的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一五计划”的实施D.政治制度的创新
17.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做贡献。下列属于“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
A.王进喜B.雷锋C.邓稼先D.袁隆平
18.“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A.“九二共识”的达成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军队建设的成就D.两岸“三通”的实现
19.
A.多样性B.一致性C.互信性D.互鉴性
20.“《查士丁尼法典》无疑是罗马法集大成的集中表现,也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成就”。材料叙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
A.编纂背景B.适用范围C.具体内容D.历史地位
21.“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可可在欧洲成
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据此可知,可可树被移植到其他大洲开始于
A.阿拉伯帝国的扩张B.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2.漫画是通往历史的另一扇窗户。图13呈现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法国大革命开始
B.《人权宣言》颁布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D.拿破仑帝国建立
23.图14-16分别呈现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据此可知,其共同的影响是
A.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B.推动采矿和冶金业发展
C.加剧资本主义国家矛盾D.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4.直接引发1865-1880年美国工业产量变化(见图17)的政治因素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5.图18是小史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查找的日本明治维新的专项资料。据此判断,该小论文研究的主题是
A.废藩置县
B.新式军队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6. 1933年6月,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将全国的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时数。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国家干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
B.调整生产规模以稳定物价水平
C.调节生产与消费及劳资关系
D.奠定美国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27.李老师组织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班级群推送了资源包(见表2)。据此可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D.美苏冷战对峙
28.下列对图19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从南向北发展
B.“求同存异”方针推动1960年“非洲年”出现
C.到20世纪90年代末所有非洲国家才实现独立
D.非洲国界的划分状况体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然而,过高的赎金和赎金贷款利息,使得这次改革成为一场新的对农民的掠夺过程。但改革确实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了解放。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2分)
(2)小历同学认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24-1662年、1895-1945年先后侵占我国台湾的两个国家的名称。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6 分)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 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