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是十二时辰中的巳时。指上午9时正至上午11时正。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子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丑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寅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卯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
辰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未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申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酉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戌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亥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在我国古代,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分段计时制度下,人们最为熟悉的“十二时辰制”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由当时参加改历的天文学家首先提出。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