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中的“绸缪”原本指的是紧密缠缚、连绵不断,但是在这个词语中衍生成为“修缮”的意思,因此未雨绸缪就是说趁着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先把门窗修缮好,一般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发生。
未雨绸缪出自朱柏庐撰写的《治家格言》中的一句话“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未雨绸缪的近义词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积谷防饥等。而它的反义词有亡羊补牢、临阵磨枪、临渴掘井等。
典出《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这几句诗歌的的意思是: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现在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敢将我欺凌?诗中指鸟类趁天气未变赶快搭窝。
未雨绸缪就是从《豳风·鸱鸮》中演化而来,本意是趁天还没有下雨,赶紧把门窗绑牢,防备暴风雨的到来。据说这首诗是周公所作,目的就是提醒周成王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叛乱的发生。后来就借指事先做好准备。
清朝的《官场维新记》中用到: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中途溃散,就是临阵脱逃,这不关我们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典出《诗经·豳风·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这几句的意思是:我的翅羽稀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儿垂危,正在风雨中飘摇。我只能惊恐地哀号!漂摇也写作飘摇,诗中的意思是在风雨中摇摇晃晃,飘荡不定。后来人们就用风雨飘摇来比喻时局动荡不稳。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两种说法。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采诗官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疏导民意。这种说法大致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