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九合诸侯“尊王攘夷”,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是齐桓公。尊王相宜是错误的说法。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并帮助天子树立威望打击不臣服的四夷。齐国任用管仲改革,积极缓解内战、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国富强兵,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这个政策实施下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燕这样的国家。用尊王攘夷的方法诸侯实现对中原的征服,游牧民族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侯侵夺牧场领地的威胁。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赞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赞管仲:“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
齐恒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晋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他在位的时候,实行通商宽农政策,平定了子带之乱。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被史籍中高度认可的霸主,秦穆公在位的时候和晋国多次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楚庄王是五霸中唯一称王的,并且还向周王朝过问鼎之轻重,欲图问鼎中原。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