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武侯计多,自伐魏,一路凯歌。及至天水郡,遇姜伯约,颇有韬略。伯约调兵遣将,蜀兵不能前。军师但抹须笑,祭出反间计。第一步,隔离,蜀分兵三路,佯攻三城,姜维请命出,奔冀城(其母所在)。第二步,散布谣言,放夏侯楙回天水(曹国驸马,魏军主帅,被俘),于其归路置土人,告说姜维投蜀。第三步,坐实,扮假姜维,趁夜袭天水。第四步,奋力取冀城,姜维兵少不能敌,逃至天水城下,乱箭射回。维走无门,仰天长叹,诸葛出劝降,计成。
夏侯楙败回,曹真领帅印,王朗为军师。两军对圆,朗出曰,魏主恩施四海,威震五湖,诸葛村夫,何不早降。诸葛心想,小老儿,看我喷死你:你主名称汉相,实为汉贼,汝身为汉臣,阿谀谄媚,苟图衣食,正该隐身缩首,以全狗命。话未完,朗气血翻涌,触马而亡,年七十。
曹真回寨,整顿军马,静候诸葛夜袭。武侯何许人,博弈界泰斗。早料曹真诡计,顺势佯攻,只造势,不出兵。曹军自乱阵脚,相互残杀。蜀兵再出,疯狂补杀,曹真惨败。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