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节日主题与“年”的含义密切相关。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原始先民很早就开始摸索测定时间的规律。《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取谷一熟也。”
尧舜时期“观象授时”,将一年称为“载”;夏朝通过观测北斗星方向和若干恒星的运行规律,来确定时间周期,岁星行一次为一年,因此过除夕也称“分岁”;商代盛行祭祀,将“岁”改称“祀”;直至周代,正式出现了“年”的名称。
“年”的时间概念,最初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逐步认识的。
相较于岁首元旦,汉魏时代关于除夕节的记载并不多,大致有驱傩、立门神、守岁、宴饮等习俗。汉代除夕民俗强调驱除邪祟,保佑平安,驱傩、立桃人辟邪等在两汉都较为风行。桃木可以辟邪的寓意和安置门神的民俗,自此流传下去,后世形式逐渐简化,以文字或画像代替桃人,门神的人选也随着历史风潮,从神荼郁垒等神话传说演变到秦琼、尉迟恭等历史人物。
唐代除夕节延续了前朝驱傩辟邪、团圆守岁、宴饮聚乐等习俗。如果说先秦汉晋的除夕民俗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唐代除夕则演变成了一个更加热闹繁华、富有人间烟火气的节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贴窗花
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燃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