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河蚌张开蚌壳,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到河里去。
河蚌心理想:“假如我不放过鹬鸟,一天、两天之后,鹬鸟的嘴拔不出去,鹬鸟就别想活,总会饿死!”鹬鸟心理也想:“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蚌回不了河,蚌是要渴死的!”河蚌和鹬各自都有着小心思,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渔夫从那里经过,就把河蚌和鹬鸟它们两个都捉住了。
《鹬蚌相争》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为了利益两方面鹬蚌相争,结果最后却被第三方拿走了好处。
“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