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到处叫卖矛和盾。他逢人就吹嘘,说他的矛和盾,都是用最好的材料作成的。后来,见还是没有什么人感兴趣,他干脆举起盾,向四周的人们大声说:“快来看我的盾啊!这面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人们都仔细看他的盾;这时,卖兵器的人又挥舞起他的长矛,接着向人们炫耀(yao):“大家再看看我的矛吧!这支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东西,一碰上它,准定被戳(chuo)穿”
听到这里,有一个人大声质问道:“照你刚才说的话,要是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那个卖兵器的人听了,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只好收拾起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