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十五节,采用写实的创作笔法,写出了农民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全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3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恨不得尝尝土地的滋味,甚至想变成一粒种子试试土地的温暖。
第二部分 为第4~15节,写三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心情,从四个方面来表现:第4~9 节,写三黑把地耙得细致平整,想象着麦籽儿躺在里面的舒适,以及在地里茁壮成长的情景;第10~12节,写三黑回忆起逮蝈蝈儿的情景;第13~14节,表达了三黑对未来的展望;第15节,写三黑内心感到的幸福——“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三黑和土地》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作者曾写有《胎芽》一诗,素雅、形象的比喻让人过目难忘:“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声音/ 是生命的第一次撞击/ 就像婴儿的第一颗乳牙/ 就像戳纸窗/ 企图向外探视的小手拇指”。童真如山间清溪,一路浇灌着苏金伞不老的诗心。
1997年1月,诗人辞世。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许多诗作被翻译,传播到海外。
臧克家曾评价说:“苏金伞的诗读者很多……他的诗句看上去很素净,没有斧凿的印痕,可是味道却极醇……他的情感是颇为浓烈的。”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新诗三百首》序中说:“我一向认为苏金伞是早期诗人中虽无盛名却有实力的一位,却未料到他能写出像《头发》这么踏实有力、捣人胸臆的好诗,并且立刻认定,此诗虽短,撼人的强烈却不输鲁迅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