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发现细胞到1839年细胞学说的建立,经过了170多年。在这一时期内,科学家对动、植物的细胞及其内容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
1759年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一书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组成动、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还不了解其意义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国生物学家L·奥肯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1833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接着又有人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核仁。
到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动物界在结构上存在某种一致性,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对单细胞生物的构造和生活也有了相当多的认识。
在这一背景上,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在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翌年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对施莱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这就是《细胞学说》(Cell theory)的基础。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肖(Rudolf Virchow)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加上许多其他科学家的发现,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细胞学说。
从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 (Robert Hooke)发现细胞到1839年细胞学说的建立,经过了170多年。在这一时期内,科学家对动、植物的细胞及其内容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1759年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一书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组成动、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还不了解其意义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国生物学家L·奥肯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1833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接着又有人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核仁。
一、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二、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眼睛;
三、要有一颗思维敏捷,善思善学的头脑;
三、要有谦虚、严谨,对待学问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四、要有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探究精神;
五、要有坚定地科学信念,勇攀知识之巅的凌云壮志;
六、要有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兢兢业业的人生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