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人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它如一盏艳丽夺目的灯。有两个人,让这盏灯大放光彩。
在高一千三百多米的大山上,生活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这儿的人民十分贫穷:衣服没好好的一件,饭没好好的一顿。也因为贫穷,他们只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山庄最显眼的地方有一所学校。说是学校,其实也只是“间小屋。此刻,这所狭小的学校里面密密麻麻地挤着一百多名学生,他们正在翘首以盼着什么,是什么呢?
在这破落的小山村旁,一辆车正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盘旋而上,车上坐着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们才刚踏进学校呢,就被孩子们围住了,“朱老师!”“孙老师!”
他们便是这个山庄两位教师――一朱敏才与他的妻子。说起来,你也许不信!眼前这位貌不惊人,朴素无华的老人竟曾是一位赫赫有名、叱咤风云的外交官。退休的他本可以在北京富足的过完自己的享乐之年,可他却和妻子坚持去贫困山区支教。他们到了乡村,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办新课、买课本、买衣服,把两三百万熬不犹豫地全给了这个小山村。
他俩住的地方极为寒酸:一间小房间,要当卧室、厨房、浴室来用,他们一个月通常只能洗一两次澡,到了冬天,还没法洗。他们和公共卫生间之隔一扇,房子通常有飘来的恶臭味。这些这些,这夫妻俩全挺过来了。
他们的到来,犹如一只神奇的画笔,为孩子们枯燥的童年“画板”,描绘出灿烂的一笔。他们的到来,使原本静寂的小山庄充满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支教的辛苦让朱敏才患上了高血压。年过古稀的他在支教的第十个年头突发脑溢血。抢救后的朱敏才用颤抖的双手写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还想上课”!
这夫妻俩是多么地令人感动!这种内在美如蜜糖般灌入了每个人的心间。他俩如两只在天空中飞舞的萤火虫,身上闪闪发光。他们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市上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可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品质――美德!他们如一颗颗的种子,在祖国的大地上绽放出美丽的鲜花!让我们向他们学习,继承中华美好的传统美德!!!
十二岁以前,我是个活得很辛苦的女孩,用力地抓住身边的朋友,家人,抓住那些看得见的小幸福。甚至为了这些而可以去迎合别人。
十二岁,因为一本书的影响,我开始将自己解脱出来。沉重的负担不属于我,虚伪的面具不属于我,没有声色的生活不属于我!
十二岁以后,我真正开始融入生活,关注生活的细节。
朋友不必太多,真心就行;家庭环境不必太好,不愁吃穿就行;做事不必苛求完美,对得起自己且让人满意就行,要的只是生活的质量。
怎样将火候调整好,使菜即不流失营养又美味可口?怎样控制水温将咖啡冲得香浓?怎样大口吃零食又不担心体重?怎样将房间布置得舒适、温馨?怎样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外与家人相处融洽?
这些我也许不知道,但我正在竭尽所能地去学。
可这些仍只是表面。我更关注的还有细节末梢对心灵的触动。
今年,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新语文老师。他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笑。无论课上课下,我们从未见他对任何人扳过脸。
碰巧与他同路。我们漫无边际的聊着。快走到他家口时,他蓦地停下脚步,微笑的偏着头问道“你们觉得我的课上的好吗?”他好象是在问我的意见,又好象在问大家的。凭心而论,他的课真的不错。脉络清晰;他讲得仔细,全面,我们听的也认真。
所以,我当然毫不犹豫得说:“好啊,好啊。”他把头完全转过来,嘴巴咧开笑着,又说:“好?那就好!”那一刻,阳光仿佛全洒在他脸上、身上,褶褶生辉。他整个人显得那么神圣。我想那时,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或是荣誉感,应该真正满足了吧。
我想,生活不在于是否富足,而在于你拥有多少广阔的心灵空间。同样,也不在于你是否高贵,而在于你是否能始志不渝得把握并珍惜生活的细节之处,坚守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