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比拼”已拉开帷幕。
6月13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外公布了以“传承”为主题、携“宇宙级的浪漫”的2023年高考录取通知书。据哈工大介绍,每位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都将得到一份可以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由哈工大空间表面化学工程与防护技术研究中心制作的“HIT”书签。
该书签表面拥有一种特殊涂层,该涂层集抗辐照、低挥发、耐高低温交变等性能于一体,能避免在深空极端环境下出现颜色退化、涂层脱落等问题,被成功应用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展示的五星红旗和着陆平台搭载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图案上。
2、2023年6月15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排名包括787个专业,涉及93个专业类、12个专业门类。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是迄今为止覆盖专业数量最多、参评专业规模最大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
3、6月9日下午,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科目考试结束。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的专家及多位基教研专家对化学试卷进行了专业解析。
专家表示,化学卷试题着重考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注重对化学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基本观念的理解和迁移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中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着力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同时,创新试题的呈现形式、优化设问方式、提升思维品质,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4、6月8日,有网络视频反映江西一考生迟到37分钟仍能进入考场。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8日上午,因受暴雨影响,南昌市洪都中学考点考生涂某某受困高架,9时22分,该考生跑步到达考点门口,并向江西交通广播电台和交警指挥中心紧急求助。
交警指挥中心把情况向南昌市教育考试院高考联合指挥部反映,南昌市教育考试院上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考考务工作实施细则》“自然灾害及非人为因素影响考试”的有关精神,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同意该考生进入考场考试。9时37分,该考生进场考试。洪都中学考点为该考生启用了备用考场单独考试。
5、6月8日下午,2023年北京高考英语科目考试结束。澎湃新闻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北京高考英语(笔试)部分于4时30分结束,英语作文(分值20分)是要求考生以“李华”的身份,给英国好友Jim回复一份关于活动建议的邮件。
今年的李华依旧是“红星中学高三学生”。在今年的高考英语北京卷作文中,李华的英国好友Jim正在策划一次以“绿色北京”为主题的社团活动,Jim发来邮件询问李华的建议。因此,作文要求李华给Jim写一份英文回复,内容要包括活动形式、活动内容。
6、2023年高考开启,1291万名学子踏入考场。今年全国考生人数较去年增加了近百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今年还是实施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承担着守护教育公平和为国选才使命的高考,也关系着每位考生的前途与利益,它是严肃的,也是感性的。
保驾平安高考,护航奋斗中的青春,这一场万众瞩目的“成人礼”,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精心准备,每一位憧憬着未来的考生,都不是单打独斗的“孤勇者”。
7、2023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当天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刘明表示:“在赋能方面,我们主要通过‘试点、政策、资金’三个抓手,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在提升方面,《实施方案》聚焦难点堵点问题,通过针对性政策措施和务实工作举措,力争实现专业体系、实训水平和融合深度‘三个提升’。”
8、随着在线考试的普及,许多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学校都在借助在线考试系统组织考试。传统的纸质考试需要安排考场,集中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组织成本,十分耗时耗力。融智云考将AI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在线考试,应用深度学习、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为考生搭建兼具严肃性和智能化的在线考试环境,为在线考试各环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9、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研发的大模型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从国内大模型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处于第一梯队。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发出四点倡议,呼吁我国学术界与产业界加强研发合作,通过开源形成繁荣的大模型产业生态。
10、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于英杰表示:” 随着 ChatGPT 等大模型的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国内外大模型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通用人工智能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于英杰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全面引领推动科技成果创新,持续支持北京智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大模型算法等前沿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
其次,通过应用牵引,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建设,面向政务、医疗、科研、金融等行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城市大脑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