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就是小暑。小暑之名源于气温的变化,表示酷暑即将来临。在小暑这一时节,气温高,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小暑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小暑这个节气的由来和历史背景与夏至有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节气,是夏季的开始。而小暑则是夏至后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正式进入到炎热的季节。
在古代,小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夏季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人们需要根据小暑的到来,及时进行田间管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同时,小暑也是一个重要的气象指标,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中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