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无论是从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教学师资,毕业文凭都与出国留学者等同,但所需的费用仅是出国留学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4+0”招生方式
01计划内招生
学生通过高考,高考志愿填报,根据高考成绩录取。
02计划之外招生(自主招生)
由各院校组织的统一考试作为选拔方式,一般会考英语,笔试,面试,同时参考高考成绩来审核申请人。
03计划之外招生(临时扩招)
这里提到的计划之外招生是指疫情下,针对国际课程方向的学生的新的招生方式,即offer置换。学生拿到海外大学的offer+雅思成绩,有的需要面试,来申请国内的“4+0”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于1994年联合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简称中美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是国内设立最早的合作办学项目之一;1998年获得北京市首批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1999年通过了美国中北部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NCA)的学历教育评估,获得了我国学位委员会授予国外学位的批准;2002年首批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2015年3月获得教育部最新复核通过证书;2019年3月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估。
专业设置
◆ 项目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传播学两个本科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统招专业报考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
◇ 培养目标 - 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并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在国内外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研究和政策分析工作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 核心专业课程 -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货币银行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
传播学
统招报考专业名称: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
◇ 培养目标 - 培养通晓传播学领域理论,掌握媒体传播基本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在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新媒体、融媒体等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品牌建设、媒体制作、营销和管理等工作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 核心专业课程 - 传播学理论、人际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网络传播学、商业交流与沟通、领导力理论、演讲技巧、广告学、跨文化传播等
招生标准
国家统招生 :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填报志愿,由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统一录取。
计划外单招生
参加高考的考生(以下三项同时满足)
1. 高考成绩高于当地重点线(一本线或特殊分数控制线,一、二本 合并省市高考排名需进入本省市前 20%)以上 ;
2. 高考英语单科成绩高于 110 分(满分 150 分) ;
3. 参加并通过学院组织的入学英语测试。
未参加高考的考生(以下四项需同时满足)
1. 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的学历证明、高中阶段完整的课程成绩 ;
2. 托福最优成绩≥ 75 分,雅思≥ 6 分(需两年内有效成绩) ;
3. 已获得世界大学排名(两年内 US NEWS/QS/THE 排名) 前 300 大学的无条件录取通知书(一年以内) ;
4. 参加并通过学院组织的入学英语测试。
4+0国际本科项目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1.依法办学 规范管理
4+0国际本科项目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规范管理模式,坚持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
2.国内就读 国外文凭
国内就读,国外注册,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材、学术要求和考核标准等均按照外方合作院校的标准执行,完成学业者可获国外学士学位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书。
3.自主招生 自主选择
经教育部批准实行计划外自主招生的4+0院校中,国内只有九所大学对高考未达本科线的学生进行自主招生,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既可以在国内完成全部学业,也可选择去国外合作院校学习。
4.优质资源 先进理念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洋为中用,欧美大等洲通行的国际化培养方案;注重素质教育和人文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和启发教育,鼓励师生互动和团队协作。
5.中外师资 联合执教
一些4+0项目的师资由外籍教师和国内大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师的聘任经国内外双方院校双重审核,外籍教师的聘请经国家外专局审核批准。外籍教师授课比例较高,中方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较高。
6.英语强化 专业并重
一些学院着力培养科技与人文相融合、专业与英语为一体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院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英语教学环境,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采用浸润式的英语学习方法从基础英语、技术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的双语教学,逐步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
7.升学就业 路通天下
国际化视野,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毕业生获得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广泛认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逐年攀升。在中国深化改革和国际经济交流加强的环境下,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