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与多、主导性强:这类学生在小学时期可能因为家长的强势主导,按照家长的要求学习,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可能会产生反感甚至讨厌学习。进入初中后,如果家长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小学时期过度学习: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高强度的学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到了初中,随着课程难度和科目的增加,可能会因为精力不足而导致成绩下滑。
不能自律的学生:小学的知识相对简单,即使不太自律也能跟上学习进度。但到了初中,随着科目增多和难度加大,自律的重要性凸显。缺乏自律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导致成绩下降。
学习方式不改变:有些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成绩提升不明显。这是因为他们仍然采用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而这些方法在初中可能不再适用。初中知识更注重活学活用,单纯靠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难以取得好成绩。
1、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可以商量和孩子制定每天放学后的学习计划,还要在周末和节假日制定假期的学习计划,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汇总起来,再把这些任务细分到每个时间段,这样做就能避免无目的学习导致的专注度低下的问题。孩子不仅要把计划张贴在醒目的位置不断提醒自己,还要在书桌上放置计时器,给自己不断施加时间压力。
2、必须坚持的基本习惯
首先就是预习习惯。比如,孩子初中语文这个科目其实预习起来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关注几点就可以了。第一点是熟读课文并且解决生字词的问题。第二点是通过查询或者借助教辅去了解一下文章本身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生平等等问题。一般来说这个预习的时间不会太长最多20分钟就可搞定。而这样的预习可以确保孩子在认真听课的情况下,有更大的收获。
3、课堂随手记好笔记
孩子课堂需要在那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是围绕老师所讲进行思考,而不要思考的太远太偏,这些思考可以放在课后进行,课上的时候孩子始终要围绕着老师所讲进行。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把笔记记好,没有时间记下来,那也要标注好,尤其是老师在分析文章的时候会讲到一些非常重要的考试中答题方法、技巧,这些东西一定要记牢记好。课后及时把笔记完善好,并且一定要坚持定期的去复习,而且要结合日常的练习去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