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比较,有此才有一,有是非才有,有善才能有恶。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表面上是对立的,实际上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老子认为“我无为,民自化;我清静,民正;我无为,民富;我无欲,民朴”。并强调“无为而为”。“无为而治”不是无为,而是过分干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和辉煌。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以是祸,义可以是奇,善可以是魔。当事情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就会向反面转化。动从道生,到一定程度,又归于道,周而复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