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一般指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
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初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清朝乡试称为“秋闱”,于八月举行,初九、十二、十五各一场,共三场。
乡试之考十分严格,必须按规定入场:
考生需穿戴单层衣、帽、鞋、袜、裤,砚台不能过厚,笔管镂空,食物饽饽糕饼也要切开。前一天考生领卷入场,翌日交卷出场。考试入场前,官家需仔细搜查,搜查后无问题,考生按卷号入场。如私自夹带片纸,被发现后,先在考场前枷号月余,再审发落。考场之严格搜查,从封建社会已成格局。
考场的构造:高约6尺,深4尺,宽3尺,东西两面砖墙离地1—2尺之间,为什么离地1—2两尺?砌成上下两层砖缝,上有两块木板可以移动,考生吃饭、睡觉、写稿都用这两块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