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出自《荀子·性恶》。《性恶篇》是《荀子》一书的第二十三篇,阐述了荀子的伦理思想。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阐明关于人性邪恶的社会观。“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观点,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先从人的物质欲望和心理要求出发,论证了“人之性恶”的道理。为了改变人性之恶,他一方面特别强调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张“求贤师”、“择良友”;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政治主张。总之,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宗旨则在于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恶为善。
荀子《性恶论》的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观点主要出现于其《性恶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就还必须参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末期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也是我国“性恶论”的首倡者和系统论述者。它对人的总体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理解即人虽然在社会中生活并以“礼义”为原则,但最初显示出来的却是无限的欲望与争斗,因而是“恶”的。后来,人进入社会,过起群居生活之后,其中的精英人物(君子、圣贤)才逐渐认识和揭示了“礼义”这一人生之道,从而“化性起伪”,用道德教化和法律规制的办法,使人类懂道义、讲礼节,因而也成为天下最强大和最高贵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