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种类;类别。《齐桓晋文之事》:“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2.<动>类推;推论。《公输》:“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动>类似;像。《与吴质书》:“志意何时复类昔日。”《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名>事例;事物。《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5.<副>大抵;大致。《训俭示康》:“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6.<名>典范;榜样。《怀沙》:“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类”的小篆字体是左下方为一犬,其上面的“米”表示这条犬用鼻子窸窸窣窣地闻着什么。右面的“页”则像一人用眼睛在仔细观察。汉简上的“类”字也有同样的结构。狗的鼻子通常嗅觉灵敏,人通过观察狗嗅到物体的气味后,所表现出的种种反应,来辨别和区分物体的种类和性质,所以“类”就有了种类的意思,这是“类”的本义。例句如:《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作为动词,又可表示分类的意思。
同样类别的事物之间,一定都是相似的,所以“类”又可引申为相似、好像。例句如: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是说小石城山上的岩石奇形怪状,各具形态,就像智者巧妙雕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