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与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是相适应的,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抑商政策会有一定的变化。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所具有的就是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并使之结构优化的一定合理性,对于今天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不是特别好。加上常年累月的征战,农业发达成了国家富有的象征。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商鞅有个城门立木的故事,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上位的。当商鞅有了一定的权利之后,就开始推崇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个政策让当时的秦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了当时的强国之一。很多人认为,农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因此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明朝的时候
重农抑商的想法,在秦国灭亡之后一直被沿用,直到汉朝的时候才有所改变。不过当时依旧是重农,只不过少了对商业的限制。在汉朝的时候开启了丝绸之路,商业的发展也到了一定的高潮。之后这一思想被各国沿用,特别是在宋朝的时候,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惜宋朝时纷乱四起,整体来说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到明朝之后又开始了重农抑商,很多商人被朝廷打压。这个时候重农并不明显,可是抑商却是众人皆知的。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也叫“重本抑末”,其规定的农业与工商业是根与枝、本与末的关系,是封建经济制度的最基本体现。重农抑商在11世纪后就已经开始了。到清朝时,已经是“商士农工”,出现了许多“商帮”。晚清时期,外国资本注入中国市场,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民族资本的兴起,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实业救国,重农抑商政策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