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网全国地区

请选择

    返回
    初三网 > 初中物理 > 物理知识点 > 正文

    中考物理有哪些必考知识 物理知识点总结

    文/勾子木

    中考物理知识点: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中考物理有哪些必考知识 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有哪些必考知识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1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换算:1m/s=3。6km/h。

    Ⅱ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⑶弹簧测力计: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相关阅读

    中考录取分数线怎么算 中考录取分数线是折算后的吗

    2024-06-12

    中考预录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基本就录取了

    2024-06-12

    中考划线录取是什么意思 和定向录取哪个好

    2024-06-12

    中考准考证可以补办吗 中考准考证有什么用

    2024-06-12

    中考第二批录取是什么意思 是由高分到低录取吗

    2024-06-12

    2024中考送什么礼物鼓励孩子

    2024-06-12

    中考非指标生什么意思 录取方法是什么

    2024-06-12

    如果中考第一志愿没被录取怎么办

    2024-06-12

    中考学生有什么学习方法 中考学习技巧

    2024-06-12

    中考的重要性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4-06-12

    中考数学应该如何学习 数学学习技巧

    2024-06-12

    中考美术特长生好考吗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024-06-12

    中考学习技巧总结 中考学习方法

    2024-06-12

    中考定向分数线是什么意思 与统招的分数线的区别

    2024-06-12

    2024济南中考化学试卷难度如何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