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网全国地区

请选择

    返回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文言文 > 正文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宋艳平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6.《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

    1、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2、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相关阅读

    2024中考考完之后干什么 还用去学校吗

    2024-06-14

    中考前学生要注意什么 中考注意事项

    2024-06-14

    中考有哪些学习方法 中考学习技巧

    2024-06-14

    中考复读注意事项 复读学习方法

    2024-06-14

    2024年中考有什么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技巧

    2024-06-14

    中考前如何备考 中考备考方法

    2024-06-14

    2024芜湖中考物理试卷难度如何

    2024-06-14

    2024芜湖中考化学试题难吗

    2024-06-14

    2024蚌埠中考报名人数:51251人

    2024-06-14

    2024枣庄中考人数:6.8万人

    2024-06-14

    2024年中考如何补办准考证 准考证有什么用

    2024-06-14

    中考政治有什么知识点 政治知识点总结

    2024-06-14

    2024六安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2024-06-14

    2024宿州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2024-06-14

    2024宿州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