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作家贺敬之曾感慨:“中国是诗的国度,奉节是诗的故园。”在夔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处处都有诗情,也有着能激发诗意的美景。
比如高达1388米的奉节三峡之巅,是长江三峡制高点。站在这里,浩荡长江蜿蜒东去,8公里长的瞿塘峡美景尽收眼底。
比如奉节白帝城,曾引得古今无数诗人驻足缅怀,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学生来此研学诗歌。
又比如在巫山“三峡里·竹枝词”景区,夜幕降临,灯光璀璨,竹枝词名句投射在江面,随波摇曳,仿佛诉说似水流年,江中船上音乐飘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春风和煦,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点明了这首词的叙事角度。春景怡人,女子忽然听到江面上飘来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像投入江面的石子,打乱了少女的心思。
三四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了绝妙的比喻来形容少女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心思。这种喜欢上了别人,在歌声里也听出对方的情意却又不能确定的心态,像极了三四月的天气,明明东边太阳汪汪的,西边却细雨绵绵,让人心中不定,捉摸不清,又喜又疑。“晴”和少女的“情”原本毫不相干,诗人巧妙利用谐音双关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写尽少女春思。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772年(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九年)出生,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诗豪”顾名思义,刘禹锡写的诗大多都比较豪迈、激扬、高昂,跟同时代的白居易并称“刘白”。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盛唐繁景已去,但是和白居易的诗多为反映民间疾苦不同,刘禹锡的诗多了几分豪迈,高昂,能在别人悲观的地方达观。
事实上,刘禹锡不仅诗写得豪气,性格同样也非常刚强,与李白超脱于世的“豪”不同,刘禹锡的“豪”,是实实在在的。他的一生是永不退缩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奔驰在准备被贬的路上。
大丈夫显本色,唯真英雄不退缩,刘禹锡的一生可以说是刚刚刚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