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水灾,部落首领尧便让鲧去治水,毕竟鲧是部落里最有能力的了。不过,鲧治水只是被动使用填土阻挡法,最终治水失败,舜继承尧的位置之后,直接将鲧给除掉了,认为其治水不利,转而让鲧的儿子也就是大禹进行治水。
大禹改变了父亲治水的策略,而是使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日渐成效,大禹与妻子结婚不久,就因为治水而离开了。后来路过家门一趟,听见妻子正在生孩子,当听到婴儿啼哭的声音时,因为治水刻不容缓,再次选择离开。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正好见到自己的儿子子启和妻子,面对妻儿,大禹只是挥挥手打个招呼,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便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由来。
大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云:“父鲧妻己,见流
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山之郊。鲧复(腹)生禹。”郭注引《归藏开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做黄龙。”
《归藏·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以出禹。”
《初学记》卷22引《路史·后记》曰:“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
《淮南子·修务篇》:“禹产于石。”高诱注云:“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胸拆而生。”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随巢子》云:“禹生于石昆石,启生于石。”
《世本·帝系》载:“鲧娶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