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也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之间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公转:由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会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称为“公转”。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也称为“黄道面”。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自转轴和公转平面之间的倾角都是保持不变的。
一、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就是上述的太阳日。这就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二、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些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只有在赤道上,水平运动没有右或左偏的现象,因为那里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大气中的气流、大洋中的洋流都产生偏向。这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轴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的形状。这个椭球体的半地球的半长轴和半短轴图长轴,即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半短轴,即地球的极半径为6356.8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扁率约为1/298。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它包裹在地球表面之下,厚度约为30公里。地壳是由各种类型的岩石和土壤组成的,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等。地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第二层,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等。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能够使其中的岩石熔化成岩浆。地幔是地球内部的热源,它的热量源源不断地向地表传递,维持着地球表面的温度。
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占据了地球半径的20%~30%。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造成了地核的磁场,这种磁场能够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