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利欲驱使人们好似火牛,江湖浪迹犹如一只沙鸥。
白日方长似年闲时方觉,事情天大亦将一醉方休。
捣衣声里残却巷深明月,井旁梧桐摇落故园深秋。
欲想老眼远眺更无高处,哪里能得元龙百尺台楼。
1、浪迹:到处漂泊,行踪不定。沙鸥:一种水鸟。
2、日长似岁:一日长似一年,比喻时间慢。方:才会,才能。觉:觉察,意识到。
3、休:完结,忘却。
4、砧杵:洗衣的石板和木棒,这里指捣衣声。残:月渐西沉。
5、井梧:井旁所种梧桐。摇落,凋残,零落。
6、舒:舒展,这里是登高望远的意思。
这首诗一开头,作者就用“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两句做了鲜明的对比,无情地嘲笑了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小人,表现了自己高尚的情趣。“万火牛”,作者巧用典故,把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比做尾巴上着了火的牛,乱撞一气,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沙鸥”,是作者自比,意指自己来去自由,浪迹江湖,洁身自好,不染俗尘,高尚的情趣自在其中。
接下来,作者又用了两句对仗十分工整的句子描写这只“沙鸥”的生活:“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青壮年时代的陆游抱负很大,自许也是很高的。“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长歌行》) “一身报国有万死”,“直斩单于衅宝刀”等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诗句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时至暮年,也并没有英雄气短。
“日长似岁”固然是“闲”时方才感觉得到,但南宋偏安一隅、山河残破时的“闲”对于一个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志士来说是痛苦的,而“日长似岁”之中又包含着作者愤懑不平的自嘲和期待之情。同样,“事大如天”也能在“醉”中求得安宁,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已非易事,然而,在国耻未雪、亡国惨祸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求醉告卧对于一个日夜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人来说等于慢性自杀。因此,这两句诗粗看起来似乎轻轻松松,但其内在感情确实是很深沉的。
诗的第三联“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表面上看起来,作者似乎只是在写景,表现自己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心情,其实,既然是“敲残深巷月”,那么这其中就隐含着一个从月牙初升“敲”到残月西沉的过程,也就是说,作者彻夜无眠,一直在听着从小巷深处传来的单调而又乏味的捣衣声。
不仅如此,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作者别的地方都不去,偏偏坐守在枯井旁,看那秋叶慢慢地从梧桐树上飘落下来的情景,去感受秋气的肃杀。“摇落故园秋”,同样也表现了一个从“不落”到“落”的漫长过程,说明作者长久地耽于此事,至少是长时间地注意到此事。诗的开头作着以“沙鸥”自比,作者声言自己“事大如天醉亦休”,此刻却突然心情沉闷,昼夜无眠。
诗的最后两句对此做了明确的回答:“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元龙百尺楼”,用的是刘备批评许汜的典故。很明显,刘备所说的“百尺楼”,是为了批评在国难当头时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许汜而做的比喻。诗人在这里巧用这个典故,表面上看来似乎仍然在承接上文,故作放达——他尽管彻夜无眠,心情不好,但还有心思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老眼。
然而实际上,他既要登高,却一定要选择那个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的小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百尺楼”才行,至此,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已经非常清楚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写得悲愤沉郁,但诗人内心的种种悲愤并不说破,只是旁敲侧击,反复渲染,加之比喻、夸张、反衬、双关等手法的成功应用,让诗人心中的块垒隐然可见可感,且感人至深。诗人以“万火牛”比喻世人为利欲驱使的疯狂,形象可感,震撼强烈。以“沙鸥”喻自己,隐约可以探知诗人的孤单与飘零之感。
闲中度日如年,衬出不是真闲;醉了万事皆抛,可见是想真醉。然而醉酒又如何能真解脱,无非是一刻的心灵麻醉。砧杵、落叶烘托出一片浓浓乡情;登高无地,既烘托出满怀悲愤,又双关点出世无英雄,更无知己,真是“悲愤到无处可说”。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为四川宣抚使王炎干办公事,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居山阴。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诗存九千多首。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