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5月22日,雨果辞世,于巴黎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道主义思想:雨果的作品常常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教会的罪恶和封建专制的黑暗,同时歌颂下层人民的善良和友爱。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刻同情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浪漫主义风格:雨果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描写经过夸张的、非凡的人物和情节。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想象,情节曲折有趣,人物性格鲜明。
对照原则:雨果在作品中广泛运用对照原则,通过鲜明对比表现主题。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与浮罗洛、《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沙威等角色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深度。
社会问题的反映:雨果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贫富对立、人间地狱等。他通过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描绘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原型,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1、《克伦威尔》: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