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画作特点之一是情绪化的激情色彩。他偏爱使用高明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如简单的黄色,象征着太阳、大地、光明和希望,产生一种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感。梵高的色彩多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情的表现,与客观环境关系不大。例如,黄色代表他对生命、艺术的热爱,而蓝色代表理性、忧郁。这些色彩交织在他的画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人们对他的绘画充满了好奇。
梵高的画作中,大色块的对比是一种显著的特点。这种对比手法虽然并非始于梵高,但他在作品中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梵高的对比色通常是大块且平整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简化了画面,又增强了其厚重感。例如,在《夜晚的咖啡馆——室外景》中,黄橙色的灯光与深蓝色的夜空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赋予画面纵深感,还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的夜生活场景。
梵高的画作中,画面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源于他对色彩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卓越的绘画技巧。尽管有人认为他的素描技巧并不十分深厚,但在画面逻辑方面,梵高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常常采用大笔触进行整块铺色,而小笔触则用于添加细节,形成平行和多向性的排列组合,使得画面既整齐又富有变化。这种局部的规则有序与整体的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使得每一笔都显得至关重要,与周围元素紧密相连。
梵高的画作在画面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体现在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弯弯的笔触和短点,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音乐的旋律。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几乎成为了梵高的专用符号,与其他画家相比,他的形式感更为突出。这种对节奏和形式美的美好把握,使得梵高的作品在细节上展现出一种和谐与美感。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89年创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一说,两个年轻人不小心走火开枪击中),年仅37岁。
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那些曾引起他同时代大多数人迷惘的作品,如今却已印在明信片上,印在挂历上,成了畅销货。企业家们则一窝蜂似地将梵高的名字带进了生意的领域,如梵高领带、梵高圆珠笔、梵高香皂、梵高电影,梵高歌剧,其作品更是国际油画拍卖市场上的遥遥领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