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而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作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
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它可以理解为介质偏离平衡态的小扰动的传播。这个传播过程只是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不发生质量的传递。如果扰动量比较小,则声波的传递满足经典的波动方程,是线性波。如果扰动很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他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
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
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的过程,称为傅立叶变换。
声音的音量,通常称为响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振幅:振幅是指声波的最大位移,也就是声源振动时的最大偏移量。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通常也越大。
2. 距离:声音源与听者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声音的能量会分散到更大的空间中,导致听者接收到的声音能量减少,因此响度会降低。
3.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效率也不同。例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效率低于在水中,因此在水下听起来声音会更响亮。
4. 声波的频率:虽然频率影响的是音调而非响度,但是在特定的频率范围内,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同。通常人耳对中频范围的声音最为敏感。
5.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墙壁、地面等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的声音如果与原声相加,会增加声音的响度。同时,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吸收能力不同,吸音材料可以减少声音的反射,降低声音的响度。
6. 声源的性质:不同的声源,如乐器、人的喉咙等,由于构造和材料的不同,即使相同振幅也会产生不同的响度。
1、响度(声音的大小):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可用声压级表示。与声波的幅度密切相关。
2、音调(声音频率的高低):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与声波的基波频率密切相关。人能听到声音的范围是20Hz~20k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人耳对各种频率、各种强度的声波的综合反应。与声波的频谱(波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