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对德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中国是参加对德宣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北洋军阀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个决定。这次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撰写文章激励青年,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胡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梁启超: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对五四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五四运动中表现活跃。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高君宇:山西静乐人,参加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曾任北京大学驻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是中共第二届中央委员。
邵飘萍:浙江东阳人,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五四运动爆发后,《京报》以强大革命舆论配合推动斗争的发展,被誉为五四运动的发难人之一。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