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乃翁”代替“我”,体现了陆游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爱。
陆游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己任,为了抗金事业奔走呼号,却屡遭排挤,壮志难酬。他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国家统一上。用“乃翁”来代指自己,一方面是表达对儿子们的嘱托,另一方面则是将个人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的高度,将个人的愿望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之中。
用“乃翁”代替“我”,表达了陆游对后世的期许和激励。
陆游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无力亲眼见证国家统一的盛况,但他始终坚信,抗金事业终将成功。用“乃翁”这个身份来表达自己的遗愿,不仅更具情感冲击力,也更能引起后世的共鸣。他希望后人能继承他的遗志,为国家统一贡献力量,实现他的梦想。
用“乃翁”代替“我”,也体现了陆游自身的性格和品格。
陆游一生正直、刚毅、爱国,不畏强权,不惧挫折。用“乃翁”这个称呼,体现了一种沉稳、坚定的态度,也体现了对后代的期盼和信任。
总而言之,陆游在《示儿》中用“乃翁”代替“我”,并非简单的代词替换,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创作颇丰,据汲古阁所刻《陆放翁全集》,计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剑南诗稿》85卷(其中有古近体诗9138首);《放翁遗稿》3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家世旧闻》8则;《斋居纪事》36则。另有《续笔记》2卷、《高宗圣政草》 1卷、《陆氏续集验方》 2卷、《感知录》 1卷、《清尊录》 1卷、《绪训》 1卷、《放翁家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