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
山地的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
1、山地土地类型复杂,主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首先,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导致水分和热量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土地类型。其次,海拔高度的变化也会对土地类型产生显著影响,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都会发生变化。此外,岩石和土壤的特性也是决定土地类型的重要因素。这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山地土地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2、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是山地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现象主要因为随着海拔的上升,空气受到的摩擦力减少,导致风速加快。特别是在山顶和山脊这样的地形,风速通常会更大,因为这些地方的风受到的阻挡较少。相反,盆地和谷地由于地形封闭,风速相对较小。这种风速的变化不仅影响山地气候,还可能对山地居民和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3、山地的植物垂直地带分布特点显著。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植物种类和分布也随之变化。在低海拔地区,通常生长着适应温暖和湿润环境的植物;随着海拔增加,这些植物逐渐被适应较冷和干燥环境的植物所取代。这种垂直分布不仅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也体现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山地地势起伏较大,表现为高低不平的地形特点。这种地势的起伏不仅影响自然环境,如植被分布和土壤类型,还对人类活动如交通、农业和建设带来挑战。地势的起伏也意味着气候、水文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然而,这种地势也给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复杂性。总体来说,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自然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管理和保护。
1、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而且向阳面的辐射多于背阴面。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夏季温度下降0.5~0.7℃;冬季约降0.3~0.5℃。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都比较缓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趋势;在山谷与盆地这两种变化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
4、雨量和雨日一般随高度增加,如黄山、泰山,每上升百米,年降水增加约30毫米,雨日增加2.4天。在一定高度以上,由于气流中含水较少,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叫最大降水高度。
5、迎风坡降水量明显多于背风坡。而且山谷、盆地多夜雨。
6、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山顶、山脊和峡谷风速大,盆地、谷地风速小。山地还有山谷风与焚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