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是因为它集天下园林之大成,汇集南北、中西特色建筑。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46年),占地350公顷,相当于5个故宫的占地面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扩建于雍正,鼎盛于乾隆,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毁灭。
这座园林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三园组成,规模宏大,占地5200余亩,外围总长约10千米,三园呈倒“品”字形,带有命名的景观达100多处。
它们不少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等,还有模仿江南美景和国内各名园修建的许多“缩景”,如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取自庐山的西峰秀色、取自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取自南京瞻园的茹园、取自苏州的狮子林、取自杭州汪氏庄园的小有天园等。
圆明园又称为圆明三园、夏宫,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圆明园的毁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1856年,英国和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开战。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十个通商口岸、赔款600万两白银、允许传教士在内地传教等。
1859年,英法联军试图进京换约,遭到大沽口的清军阻击,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犯京津,攻占大沽口,逼近北京。清政府派出和平使团与英法联军谈判,但遭到了侮辱和虐待。英法联军趁机占领了圆明园,开始了一场有组织的劫掠和破坏。
圆明园的毁灭,分为三个阶段:占领、掠夺和焚毁。
占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过北京城,直奔圆明园。当时,清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法军先行,于当天傍晚到达圆明园大宫门,遭到了圆明园技勇太监的抵抗,但很快就被击溃。法军占领了圆明园,英军随后也到达。英法联军在圆明园扎营,等待清政府的回应。
掠夺:1860年10月7日,英法联军开始了对圆明园的掠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抢走,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他们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他们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他们半身缠着织锦绸缎;他们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他们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他们还抢走了圆明园的图书、档案、地图、画卷、书法等文化遗产。据估计,他们从圆明园掠夺了约150万件文物,价值无法估量。
焚毁:1860年10月18日,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以报复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的行为。他还声称,焚毁圆明园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西方的力量和文明。
他派出了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文化遗产的传承:圆明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园内的遗址、残垣断壁和新建的展览馆,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历史的教训。
爱国教育和国际文化交流:圆明园遗址是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罪证,也是中国人民觉醒的象征。它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圆明园文化遗产的国际文化交流价值展望,使圆明园遗址成为世界感知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