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同时也对皇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科举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如果以隋朝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来算的话,科举制度一共历经六个朝代。其中隋朝在科举制度的内容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唐朝是所有朝代中科举制度的内容最丰富的,唐朝最主要的科举制度的内容有墨义、口试、策问、贴经、诗赋和武举等。武举是科举制度的内容中比较不同的一种,它跟前面五种内容都是考察学问不同,它主要考察的是武艺。
宋朝在科举制的内容上也有所改变,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因此武举便被废除了,同时因为墨义和口试太过僵硬,所以宋朝也将这两种内容舍弃了,着重考查经义、诗赋和策论。到元朝时,科举制度的内容再次被改变,主要考查“经”。
而明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则变得狭隘,只考“八股文”,这有点类似于宋朝时期考查的经义。而清朝则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的内容,并没有作其他改变。科举制的内容随着朝代的更替而逐渐改变,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性也越大。
一、科举制度的优点
1.科举制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其公平性和公开性.首先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从民间选拔人才,在封专制的社会背下,开创了一种公平的底层精英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相对世袭制等选才制度,科举制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也在相当程上了阶级矛店,使整个社会发展。
2.科举制度推动传统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脱颖而出。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白古以来不论贫富皆重视教育的学习之风,培养了国民读书与学习的习惯,对于提高知识分子和官员的道德修养功不可没,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科举制度开了文官创度。科举制度自开创以来,不但被我国封建历代帝王所采纳,同时先后被东亚、欧美等国所效仿逐渐形成后来欧美各国的文化制度,有人种说科举制度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
1.科举制度成为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于皇帝的奴仆,失去了选拔优人才的意义。
2.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考试为目的。因此大多数读书人对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不关心,脱离现实。
3.科举制度推崇的官本位思想扭曲了文人的价值观。科举制度把读书与做官联起来之后,还逐渐形成了一种读书就是为了做官的思想,让他们唯利是图。
杨坚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隋文帝性格特点
隋文帝决非窝囊邋遢的男人,他很有个性,又很威严,只是外表不大善于言谈,显得有些木讷,但他内秀聪敏,决非愚笨之人。
隋文帝有很强的事业心,很会用人,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他先是平定北方,继而扫梁灭陈,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成为统一的隋朝开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