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被迫害,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的历史,共约3000多年。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这部作品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的内容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史学的里程碑,也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它的出现标志着通史家风的开始,对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建立史学独立地位:在《史记》之前,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司马迁的《史记》完成后,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史学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3、建立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高妙,通过塑造活生生的典型形象,在历史上树立起许多英雄人物的丰碑,同时也展现了社会风情的各色面貌。
4、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史记》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博大的内容、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对于孩子成长、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及语文成绩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5、对中国文化的奠基:《史记》通过其历史记述,强调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尧舜禹作为政治典范的意义,塑造了一种追求人文化成、民本的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塑造了“大一统”的观念,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具备奠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