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首局以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是远景;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是写细望之时,所见泰山日暮景色;尾联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了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全诗虽未出现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顶俯视之情景。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登山之情,可谓虚实相生。
在写景时,诗人以景寓情,做到情景交融,全诗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诗的开篇“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兴奋激动、喜悦惊叹之情。三句“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五六句点明时至傍晚,但诗人仍在伫立凝视,好像要把锦绣河山俱收眼底,珍藏于心,展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之情。
结尾两句更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进取精神,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人写此诗的前一年应进士试不第,而此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诗人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抒发的是诗人的远大抱负,见不到半点忧伤心绪,诗人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至此,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史称“诗圣”,他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唐诗“双壁”,他们集前代之大成分别把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杜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性格严肃深沉,不苟言笑,郁郁寡欢,具有崇高的博爱情怀和悲悯意识。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画面。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苏轼曾赞:“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鲁迅曾赞:“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杜甫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与李白、白居易并称“唐代三大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草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