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之后是汉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后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刘邦也在家乡沛县起兵,称沛公。后加入项氏叔侄的反秦义军。
前207年,刘邦率部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秦亡。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彭越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于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称皇帝,仍用“汉”号,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一、政治原因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然而,秦始皇的暴政和严酷的法律,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大规模屠杀知识分子,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他更加残暴,政治腐败严重。胡亥“信任赵高,诛杀忠良,诸侯背叛”,使得秦朝的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政治腐败和暴政使得秦朝失去了民心,为灭亡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原因
秦始皇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国家经济的措施,如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修建长城等。然而,这些措施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时期,“民力凋敝,十室九空”,人民生活困苦。
秦二世时期,重税和徭役更加严重。秦二世“加重田租,使民破产”,导致农民纷纷破产,流离失所。经济压力使得人民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为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社会原因
秦朝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六国的贵族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迁徙,导致六国人民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时期,“诸侯背叛,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
秦二世时期,民族矛盾更加严重。秦二世“信任赵高,诛杀忠良,诸侯背叛”,导致各民族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得秦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四、军事原因
秦朝时期,连年战争使得军队疲惫不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但连年对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征战,如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连年战争使得军队疲惫,国力消耗严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时期,“天下虽定,兵革不休”,军队疲惫不堪。这些战争消耗了秦朝的国力,使国家陷入困境。最后,秦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这场战役成为秦朝灭亡的导火索。秦军主力被消灭,六国贵族乘机起兵,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汉朝(前202—8年,25—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29位皇帝,享国405年。汉代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 又因皇室姓刘故称刘汉。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在楚汉之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史称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 公元2年,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