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纯正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散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基础,追求“用笔如舌”,即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读起来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细腻的描写手法: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大量的比喻,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真挚的情感表达: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抒情,都表现出“坦白”、“诚挚”和“至情”的特点,尤其在他的亲情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融合古典诗词的意境: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常常在散文中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短小精悍的篇幅:他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能够在平实的叙述中展现出极富智慧的构思。
明丽而奇异的想象:朱自清的想象丰富且具有创造性,常常在文中展开繁复华丽的想象,使景物得以从具体的形象中升华。
朱自清的诗文集代表作:《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朱自清文集》、《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