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起义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的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宣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分裂。在科举时代,知识分子大多站在地主阶级一边,但随着人口增长,这种集体利益逐渐减弱。洪秀全的起义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与主流知识分子开始产生分歧。曾国藩作为学术界领袖,亲自组织军队镇压起义,这标志着知识分子群体的大分裂。这种分裂预示着科举制的终结,导致更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无产者,成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民主革命的中坚力量。而主流知识分子则与大地主、大资本家和外国资产阶级更加紧密地勾结。
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它消灭了百万清军,严重冲击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导致清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这种局面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此外,太平天国在一些地区推行的“着佃交粮”政策,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耕农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创造了经济条件。
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王朝实行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在鸦片战争后,西学逐渐传入中国,但由于清政府的长期闭关政策,导致其对外界一无所知,夜郎自大,成为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对峙,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使清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为了应对这种“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现实而有效的办法,从而推动了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1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1000万元),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