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2025级的学弟学妹了,专业停招。我们真成‘关门弟子’了。”前不久,在辽宁一所高校读广告学的余明(化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帖子,称老师在课堂上告知,此后自己所在专业将不再招收本科生。余明表示,目前学校还未公布撤销本科专业布点的官方信息。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感到不小压力。
今年,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拟撤销本科专业布点,如四川大学拟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布点;兰州大学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3个本科专业布点;重庆交通大学拟撤销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布点……
高校本科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洗牌”。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12年来,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教育部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今年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
今年本科专业进入密集调整阶段,不少曾经的“热门专业”因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匹配被逐步撤销。与此同时,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兴起,深度交叉融合专业开始转型升级。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高校教师、管理者与学生,深度探究大批本科专业“退场”背后的调整逻辑是什么?教师、本科专业未来将会如何“布新局”?
所谓“本科专业大洗牌”,是指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的布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今年,教育部新增的1673个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急需的领域,如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器人技术等。
与此同时,撤销的1670个专业则多为那些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或者市场需求逐渐减少的专业,例如部分传统的文科专业和已经过时的学科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高校不仅撤销了个别专业,还进行了整合和重组。比如四川大学决定撤销音乐学、动画、广播电视学等31个专业,而一些学校则将这些专业与其他新兴领域结合,重新开设了更具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专业。
这种大规模的专业调整,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职业和领域不断涌现。网络与新媒体、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专业的需求激增,成为了新增的重点方向。这些新兴专业不仅符合国家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也响应了企业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而这正是新增专业的背景之一。教育部对这些新兴学科的布局,正是为了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推动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撤销和停招部分传统专业,尤其是文科类和过时的学科,也是此次“大洗牌”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变化,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逐渐暗淡,甚至已经不再符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撤销,反映了人才市场需求的转变。
“在推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增加专业的同时,也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撤销或者停招。”专家表示,教育资源的调整不仅是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引导,更是对高校教育体系的优化。教育部的这一举措,意味着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关注市场导向,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此外,随着学科间界限的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设置。这种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就业市场。
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的联合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新的教育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也能更早接触到实际的行业需求和社会挑战。
此次“本科专业大洗牌”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讨论。许多人纷纷表示,国家正在加大对理工科的投入,这对文科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人担心,随着文科专业的撤销,文科生的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