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此序的创作背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经历的交织。
时代背景:唐初诗坛被“龙朔诗风”笼罩,其浮靡流宕与社会生活产生尖锐矛盾。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四杰”顺应时代潮流,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勇敢地变革文学,使文学冲出宫廷,迈向新的时代。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充满强烈的主观精神,新兴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渴望用世,在作品中强烈表现对自我价值的强调和追求。
个人背景:王勃自幼才华显露,六岁能作文,十四岁被推荐给朝廷授朝散郎。后因写檄文被赶出王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得以免死除名,但父亲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上元元年秋八月,王勃回家后写下《上郎都督启》求助,此时他尚有在困境中崛起的雄心壮志,这与《滕王阁序》中“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表达一致。
《滕王阁序》的内容丰富而精彩。文章紧扣“洪都新府”,先叙事写洪州地理形胜、物产丰饶、人才荟萃,再写滕王阁盛宴、众多宾客及作者的躬逢胜饯;接着描绘滕王阁的高峻壮丽及登楼所见景物,紧扣秋日、登阁,由近及远地进行延伸描叙。
随后抒情,点明宴会之盛,引发人生感慨,借历代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内心的失意,同时也展现身处逆境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最后叙事申说作序缘由,倾诉羁旅之愁,再次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滕王阁序》体现了安贫“知命”的儒家君子情怀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道家风骨,儒、道思想和合互补,给人以启迪。文章讲究用典,语言对仗工整,形制合宜,声律和谐,平仄相对,主要运用“四六”相对的句式;用词鲜亮,色彩丰富,是唐代骈文中的名篇。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名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与初唐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被人称为唐代骈文的“双璧”。韩愈对王勃的《滕王阁序》赞赏与推崇,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并且以名列其次为荣。
这句话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意志和对理想坚守的重要性。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资金短缺、实验失败等困境,但他们依然坚守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像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穷且益坚,始终不放弃让世界充满光明的志向,最终成功发明了实用的白炽灯泡。
同样,华罗庚在青年时代因病导致伤残,历经坎坷,左腿残疾后走路艰难,却凭借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对数学的执着追求,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霍金在少年时学习能力并不强,还被同学嘲笑,后来又患上运动神经细胞病,身体更加笨拙且病情迅速恶化,但他并未放弃,依然勤奋研究,在黑洞研究方面初露头角,对大爆炸理论研究也有很大贡献。
他们的故事都充分体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内涵,即在困境中坚定意志,不放弃高远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