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责任心,敢作敢当:孙悟空甘愿忍受被唐僧念咒的疼痛,一次次承受痛苦,却没有拂袖离去。
2.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在看到百姓受灾受难的时候,孙悟空会设身处地的解救人们脱离水深火热的处境。甚至不惜得罪玉帝,甚至如来佛祖。
3.善恶分明,做事谨慎:在遇到各种妖怪的时候,不管他们怎么瞒天过海,但骗不过孙悟空,每次遇到特别的人,孙悟空都会仔细的观察,所以,很少会上妖怪的当。
4.忍辱负重:西行途中孙悟空被师父“一度气跑,两次遭贬逐”。
5.勇于牺牲:作为“圣僧”的高徒,每遇妖魔鬼怪,或遭阴谋诡计,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与邪恶势力,搏斗在最前线,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孙悟空的身影。
6.重情义,懂得感恩:《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说,他让观音菩萨救他,观音菩萨便给他指了一条明路。而在第三十一回,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跑到花果山去求孙悟空,说,哥哥,你就看在观音菩萨的面子上回去救救师父吧!还说了一句:“万望哥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
在此之前,沙僧曾来求过孙悟空,孙悟空不为所动,猪八戒来求,说了这些话,他就去了,这说明猪八戒其实知道孙悟空是一个重情义,懂得感恩的人。
7、聪慧机智、洞察敏锐: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中,最聪明的当数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中,其他学子均不察菩提祖师的暗语,唯独孙悟空识破了。这体现了他聪慧机智的特点。
说他洞察敏锐,并没有夸张。对孙悟空来说,几乎没有他识别不出的妖怪,六耳猕猴化作的嫁行者除外,因为孙悟空本身也是猴子。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
《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