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已经很浓了,浓得使人以为季节还在徘徊。迎面清爽的秋风,手掌上轻抚的薄雾,满目刚劲翠绿的枝头,一两声悠长清脆的雁鸣,将秋天拉得深邃而又斑斓。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我则认为深秋内涵和寓意不是一两篇文字能写出来,而是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面对秋天的一草一物用心去读、去回味、去感受它在季节轮回中存在的意义。
不要看不起路边的这些杂草,卑微身上粘满沉甸甸的霜露,却更显得苍翠欲滴,精神抖擞的迎接着匆匆过客,毫无怨言的站在尘埃里,一如既往的点缀着大自然的色彩,根本不在乎季节更替、岁月沧桑。用手摸一摸它们冰凉的躯体,依然坚韧如初。
高处的枝头,自下而上深绿、半红半绿到红的绚丽,层层递增着不馁霜天的倔强;摘一片火红放在手心,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细细品读,一支支筋络分明的深红色叶脉从叶柄出发努力舒展出一片片季节的献礼,挺的执着、红的傲然,印证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佳句。
秋气堪悲未必然,清寒正是可人天。深秋虽有几分清冷几分无奈,但也有使人回顾、让人敬畏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天地深远、绿草坚强、树叶红亮,给人以深思、回味和总结。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已步入深秋的老年,在这个季节的末尾,年轻人总结一年的得失、中年人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老年人如火红的杏叶傲然枝头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季节的冷暖变幻我们无法改变,却能以平常之心去读懂尘世的纷繁,保持一颗不老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读懂生活、解读深秋!
秋,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天高云淡,日光如炬时,浅淡的阳光便显得从容,如同洗尽铅华,消散了夏日里年轻气盛的炽热。将枯未枯的虬枝轻摇于风中,藤蔓和苔藓静默着攀附其上。一带远山高低错落的轮廓,像墨迹未干的山水画的剪影。针叶林四季常青,苍翠的笔墨沿着群山的峰岚和溪谷蜿蜒而下,松柏交错如海。林间微风悄无声息地拂过,无边无际的绿意和枯草的清香像浪涛迎面而来。风初定,一切又归于沉寂。阳光穿过浮云,拨开林间萦绕的轻雾,斜透深层林,终于将斑驳的零星几点投在我身上,点亮遍铺落叶的土地。
要有怎样的诗笔才能将秋化为文字?我问山林,山林沉默不语,远方空谷渐次传来叹息般微不可闻的回声。
风疾云低时,湖泊中的山川和树影也起伏荡漾,却如碎玉般依旧澄明,寒山,远水,暮云,共长天一色,似青似蓝,清而不冽。若湖畔茂生着错杂的芦花或残荷,仿佛会有伊人从书卷古籍中,从遥远的历史中涉水而来,独立舟中,青丝几丈,裙袂飞扬,白衣翩跹胜雪。也许她轻声吟诵“上有木兮木有枝”,你不禁想象她眉如远山,目若秋水。多想替她擦干垂入水中沾湿的裙裾,多想抚去她眉宇间的几分愁容和泪痕,可惜再无然后,她乘舟而去,没有回眸一笑和惊鸿一瞥,剩你独对寒江,突然间了悟《诗经》中秋风般怅然若失的伤怀。溯洄从之,道砠且长。
秋雨洗刷着天地,润泽了生命,涤净了人的思想,淋湿了躁动不安的灵魂。风低雨轻,沾湿的枯叶在金色的大地上回旋,斜风将冷雨送往伞下人的身上。若是在湖边,亭台楼阁都笼罩在这一方烟雨中,水气氤氲里。城市的繁华街道上空,俯瞰便是各色雨伞如花般开满街头巷道,这便是秋雨中依旧明艳的风景,只可惜身在其中的人们看不见它。有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穿梭在林立高楼和涌动人潮间,被城市的喧嚣同化,不知该如何止步。为何不能如秋之淡泊?如秋之厚德载物,宁静致远,安之若素,自得一方?只愿君子如秋,不争世态炎凉。
夜雨声繁,虫声间作。隔着冰冷的玻璃窗,可见树随风动,疏影横斜,灯火隔着密密的雨幕,如同隔世一样悠远。寒蝉的鸣声凄迷又清幽,仿佛唱出人到暮年时的生之欢喜与苍凉。秋意渐凉,窗上结起一层白雾,情不自禁地用指去划,也许划出了纵横交错的线,也许是一个思念中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