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出自《周易·系辞下》。
原句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
《周易》被称为“五经之首,达到至源”。历代学者总结了学习“五经”的要点:学《周易》要明其象而知道理,学《诗经》要感其情而知比兴,学《尚书》要通其史而知德政,学《仪礼》要明秩序而知规范,学《春秋》要晓微言而知大义。
《系辞·上》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说明“系辞”即解释圣人所立的象,而解释“系辞”的文字叫《系辞传》。是“十翼”中的两篇,是《易传》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周易》的作者是姬昌。《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成书背景: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