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县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曾祖和叔祖分别中过探花、榜眼,到父亲吴霖起一代,家道开始衰微。吴敬梓少时刻苦读书,热衷科举,23岁中秀才,久困科场。父亲死后,他继承了家产,因挥霍无度,仗义疏财,几年就把家产散尽,到了时常无米下锅的地步,不得不卖书换米,勉强度日。
在与那些官僚、名流的长期周旋中,吴敬梓看透了这些人的卑污灵魂。特别是由富至贫的生活变故,使他尝尽世态炎凉,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从而弃绝功名。这部书完成在四十九岁。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二十八日,他在与友人畅谈后,回到家中无疾而终。
1、《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2、《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3、《儒林外史》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