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点是十二时辰的子时。子时是从23点0分0秒到0点59分59秒为止。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十二时辰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代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太阳出没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生活、生产活动,很早以前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便根据日常习惯总结,将一昼夜划分成了十二个时段,也就是十二个时辰了,每个时辰段都是根据太阳的出没规律、时间前后来制定的。十二个时辰也就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段等于现在的2小时。
古有干支法记年号,其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就被用来作为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